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链接地址:

http://www.biofertilizer95.cn/index

机构简介:

  “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在原“农业部微生物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基础上,于2005年经复查评审后更名而来,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原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承建的部级专业性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检机构。中心于1995年12月份首次通过部级双认证评审,并分别在2001年、2005年、2009年、2012年先后四次通过部级复查评审。同时,“中心”也是中国和北京市微生物学会农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微生物与菌肥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

  中心下设业务办公室和检测室,现有人员25人,其中9人具高级职称,博士9名、硕士11名,涵盖了微生物、食用菌、生物化学、化学分析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中心现有实验室面积近500 m2,拥有多功能显微镜、BIOLOG细菌自动鉴定仪、菌落自动计数仪、培养基自动罐装机、多参数桌式发酵罐、原子吸收光度计、原子分光光度计、高压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凯氏自动定氮仪、凝胶分析系统、紫外分光光度计、超低温冰箱、变性梯度凝胶电泳仪、PCR仪、高速离心机、珠式细胞破碎仪等仪器设备,具备了微生物肥料(菌剂)、食用菌菌种及产品3大类39种产品、60个参数检验的能力。

  中心自从1996年通过“双认证”评审以来,本着“科学、客观、公正、廉洁和服务”的宗旨,贯彻“面向社会、服务行业、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指导思想,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部种植业管理司、国家认监委、中国农科院及承建单位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中心的检测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业务范围也由微生物肥料拓宽到食用菌菌种及产品,研究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条件建设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进展,中心的各项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中心在推动我国微生物肥料行业发展、新技术研发应用、标准体系建设及质量监测,以及食用菌菌种认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详见中心大事记),得到了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称赞。现将主要工作归纳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1 求真务实把好微生物肥料产品质量关,为国家决策和行业发展提供依据与建议。 中心始终把履行微生物肥料产品质量监督和检测任务放在首位,坚持原则把好产品的市场准入关。自1996年始至今,先后完成10次全国性的微生物肥料产品的抽查和普查工作,共抽查企业400多家,检测样品近2000批次,检测项目逾1万项次。由此撰写了10份20多万字的总结报告,为国家摸清微生物行业的整体现状,制定发展政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十多年来共接受仲裁检验和委托检验样品2000多批次,为社会、用户及时提供了公证、准确的检测数据。同时,中心受农业部的委托,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做好微生物肥料产品市场准入登记的受理和质量检测等工作,16年来受理登记的企业约1500家次、2000多个产品,检测样品总数达8000多批次,报批产品临时登记证近1500多个,其中800多个产品转为正式登记证;共接待了社会各界咨询达上万人次。在微生物肥料产品登记和肥效验证评价过程中,中心严格按照农业部制定的规章和程序要求进行其登记受理工作,敢于坚持真理、维护科学的尊严,受到科技界和行业各方面的好评。所做工作为净化微生物肥料市场,推动该行业的健康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 开展食用菌遗传特异性鉴定等检测工作,为食用菌菌种认定提供技术支撑。中心从2005年起先后参与农业部组织的有关食用菌菌种认定、管理办法等法规、技术文件的起草工作,为开展食用菌菌种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和技术保障。2006年以来农业部陆续出台了《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全国食用菌品种认定办法(试行)》、《全国食用菌品种认定委员会章程(试行)》等法规和技术文件,并委托中心开展食用菌品种认定技术工作,从申请认定资料审核、品种特异性鉴定等质量检验、区试布点安排等环节按要求严格把关。截止目前累计进行了香菇、黑木耳等5大类381份品种的认定技术工作,保证了我国食用菌品种认定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对育种者权益保护和菌种质量安全,以及促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中心受农业部的委托,在2009年、2010年、2011年先后3次对福建、浙江、四川、吉林、山东、河南、江苏、湖北、天津、黑龙江、甘肃等省市的126家食用菌菌种生产企业进行了菌种质量抽查,共抽查检测了母种和原种样品348个,促进了食用菌菌种的生产质量提高。

  3 标准制定跨上新台阶,基本建成了微生物肥料标准体系和食用菌标准标准体系。微生物肥料(农用微生物产品)行业的标准建设一直是本中心重点工作之一。本中心根据我国微生物肥料行业近年快速的发展、产品品种较多、使用菌种不断拓宽、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的特点,而与之相应的标准却不适应,总体上处于滞后的局面,中心于2002年8月份在专家和管理部门的支持下,规划出由基础标准、菌种安全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技术规程5个层面构成,具体拟定的24个标准名录组成的微生物肥料标准体系。有关专家对此的评价是,该体系科学合理,符合行业发展,可达到促进产品质量的稳步提高和新品种的研发应用,以及满足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在农业部行业标准项目的持续支持下,中心已主持制定了目前我国颁布实施的25个微生物肥料和农用微生物菌剂标准,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微生物肥料标准体系。微生物肥料标准制订已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体现在从单一的产品标准发展到多层面的标准、从农业行业标准升至国家标准、标准内涵从数量评价为主到质量数量兼顾的转变三个方面。鉴于本中心在标准研究与制定的出色成绩,该项目获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外,中心于2005年通过扩项评审以来,积极争取食用菌菌种及检测方法等方面标准的制定工作,几年来先后出台了各层面19个标准,包括《食用菌品种描述技术规范》(NY/T 1097-2006)、《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NY/T5333-2006)、《食用菌术语》 (GB 12728-2006)、《食用菌品种选育技术规范》 (GB/T 21125-2007)、《草菇菌种》(GB/T 23599-2009)、《食用菌菌种真实性鉴定 ISSR法》(NY/T 1730-2009)、《食用菌菌种良好作业规范》(NY/T 1731-2009)、《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NY/T 1742-2009)、《食用菌菌种真实性鉴定 RAPD法》(NY/T 1743-2009)、《白灵菇等级规格》(NY/T 1836-2010)、《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 食用菌》(NY/T 1844-2010)、《食用菌菌种区别性鉴定 拮抗法》(NY/T 1845-2010)、《食用菌菌种检测技术规程》(NY/T 1846-2010)和《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NY/T 528-2010)。随着这些标准的陆续颁布实施,为食用菌菌种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也标志我国食用菌标准体系的基本建成。

  4 坚持检测与科研并重,科研促进检测。中心充分利用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在微生物资源研究与应用、微生物肥料作用机理、微生物质检新技术和新方法、食用菌产业体系建设、食用菌菌种鉴定和遗传育种、食用菌品种检测技术、食用菌功能成份研究和利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以更好推动和促进我国微生物肥料行业和食用菌菌种产业的健康发展。16年中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项目有:欧盟合作项目、6项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973项目子专题、国家科技部基础性项目、科技部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科技平台项目、科技部基础性技术工作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农业部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农业部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项目(948项目)、农业部行业标准制(修)订、北京市科技项目及天津市科技项目等5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4000万元。2005年以来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生40名,发表研究论文180多篇,出版专著11部。课题研究的开展对树立中心的科技地位和提高人员的技术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更增强了中心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5 发挥技术优势,努力做好技术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人才培训中心”的作用,面向全国开展技术培训。十多年来中心先后举办了18期微生物肥料标准和技术培训班,共培训全国各地方同类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和企业的质检技术人员500多人次。通过培训达到了统一操作方法,熟悉和掌握标准,了解检验登记程序,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组织编写和翻译了大量的技术资料,约120万字,并先后正式出版《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应用及其发展》、《微生物肥料生产应用基础》、《微生物肥料生产及其产业化》和《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进展》4本微生物肥料方面的专著。中心主编的《微生物肥料生产应用简报》(已出21期)和《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服务简报》(已出19期),为农业部各级领导、管理部门、企业、社会各界了解本行业各方面的发展、信息、问题情况,起到了很好作用。同时还积极为企业介绍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的申报要点、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的相关政策和发展趋势,以及为企业改进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等提供了咨询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微生物肥料行业的健康发展。

  2005中心将食用菌菌种纳入业务范围以来,积极开展有关的技术培训。特别是2006年农业部颁布了《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为了更好地贯彻该办法,中心受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的委托,于2006年5月22日至5月26日举办了“食用菌菌种法规标准与检测技术培训班”,主要面向全国省级食用菌业务主管部分,邀请有关专家对食用菌品种保护与认定、食用菌菌种生产市场准入、食用菌菌种生产质量保证体系、食用菌菌种标准、食用菌菌种企业标准制定、食用菌品种鉴定检测技术、食用菌菌种检测技术和方法等进行了系统讲解。2007、2008年又陆续举办了5期面向菌种生产企业和有关部门的食用菌菌种管理、标准及质检技术方面的培训班,共培训200多家单位/企业的300多人次。2010年分别举办了两期食用菌菌种技术培训班,培训人员达160名。通过培训,达到了交流食用菌菌种管理经验,明确食用菌品种认定程序与技术要求,规范检测技术操作,理解掌握相关标准和国家行业管理要求的目的。这对于规范我国食用菌菌种生产和流通,提高菌种质量,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6 加强中心硬件建设,提高检测能力,拓宽业务范围,服务行业。中心一直把检测条件、仪器设备和检测能力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在农业部、农科院和土肥所的关心支持下,十多年来争取建设经费400多万元,购置了质检所需的先进仪器设备,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检测条件在国内属领先水平,中心的质检水平和检测精度得到了提高,也增强了检测微生物肥料产品种类的能力。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为企业和科研单位服务的范围,可更好地引导行业的发展。2004年12月,根据农业部的精神要求,本着充分利用资源,建设“大而强”质检中心的目的,经讨论决定并报农业部批准,在农业部微生物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基础上,并入“农业部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建设内容,共同组建一个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综合质检中心,并更名为“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同时,农业部和农科院在仪器购置方面也给予了支持,先后投入经费130万元,购买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度计和凯氏定氮仪等5件大型仪器设备。2009年中心购置了荧光显微镜、台式离心机、PCR仪等设备。2010年中心申请到农业部“修缮购置专项资金”125万,共购置了冷冻干燥系统、全自动毛细管核酸电泳、全自动高压蒸汽灭菌锅、Biolog微生物鉴定丝状真菌库及系统升级、高通量电泳系统、超微量核酸蛋白测定仪、纤维含量测定仪器等7台仪器设备,使中心的仪器设备配置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具备了微生物肥料、食用菌菌种及产品的检测条件,中心的业务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可以更好地为微生物肥料行业和食用菌菌种产业提供技术支撑。